美國移民教育:提起美國教育,我們常常想到這些詞彙:開放、自由、隨性、沒有任何約束……但是,當我真正觸摸到美國教育,卻真實地感受到其無處不在的“隱性”規則。
鏡頭一:
我們參觀的每一所幼兒園,無論是3歲還是4—5歲的幼兒,在區域活動時,雖然沒有教師的輔助,但他們都能有序地自主選擇材料進行活動。活動其間,雖然也有幼兒爲選擇同一件喜歡的材料而爭執的現象,但教師很少幹預,以幼兒自行解決爲主;幼兒在協商解決的過程中聲音並不大,不會影響其他孩子的活動。
鏡頭二:
我留心觀察了一個4歲女孩在活動區域繪畫的狀態:幼兒選擇了不同粗細的畫筆,然後在畫板上繪畫。隨著不同顔料的更替,畫板上出現了一幅很抽象的畫。盡管旁邊駐足了許多來自中國幼兒園的園長,但幼兒只是在開始作畫時擡頭看了一下,然後便始終低頭專注地作畫。每畫完一種顔色,幼兒就將筆在小水桶中“涮”一下,再放回到筆袋中,地面始終保持幹淨。繪畫完成後,幼兒的筆也全部收好了,接著到旁邊的建構區域進行活動。
整個活動持續了10分鍾,幼兒一直很專注,獨立並且有序地使用著各種畫筆及顔料,這種自然的狀態恰恰體現出教師日常對幼兒良好規則意識的培養。這所幼兒園的走廊上、教室內,隨處可見通俗易懂的圖示規則要求,沒有過多的說教,卻讓人備感親切。
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育是什麽?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而良好的行爲習慣是建立在良好的規則意識與執行規則的能力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幫助幼兒理解行爲規則的必要性,學習遵守規則;對幼兒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幫助他們形成規則意識,也是培養健全人格、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環節。
在美國學習的幾天時間裏,我真切地感到美國教育的真實、隨性以及社會性教育的透射力。大到以規則意識培養而聞名的西點軍校,小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這些規則意識及習慣的形成不是靠說教,而是在自然的社會環境中,從幼兒能接觸的生活、活動情境中,從人與人交往的合作體驗中形成。他們注重保持學校教育與社會行爲的一致性,在逐漸理解的基礎上不斷加深印象,達到認同,逐漸把“隱性”的規則意識滲透爲外顯的規則行爲。這種力量比單一的說教更有效、更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下一條:美國中小學爲何重視戲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