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美国移民关注美国生活:11月份的感恩节、12月底的圣诞节直至新年假期,连成了美国人年末年初最“扎堆”的节日季。在这样一个大众尽情享受物质和情感的时节,不少人收获到来自陌生人捐赠的温暖。
节日季堪称美国社会慈善文化的“浓缩版”,行善方式和途径各种各样。
首先,捐钱、捐物最实惠、也最主流。
今年感恩节前夕,西雅图儿童研究所、华盛顿州立大学法学院和救世军组织分别收到惊人礼物。98岁老人杰克·麦克唐纳辞世前将价值1.88亿美元全部身家赠与三家机构,由其名下基金会每年从收入中提供善款。
麦克唐纳的名字并不在富翁排行榜上。老人家平日里会收集超市优惠券备用,有时穿着肘部破了洞的毛衣就出现在人前,宁愿搭乘公交车去华盛顿州立大学参加校友会。今年7月,他重跌一跤后被送院治疗。听医生说其头部伤势恐会要他性命,他还不忘叮嘱医生,别用那些昂贵的名牌药物。但亲友说,过去数十年中,这位“抠门”的老人家还曾数百次捐助过他人。
当然,绝大多数人的捐款可没这么“大手笔”。从街头、超市、商厦到公寓楼前,人们常常转角遇见捐赠箱、慈善广告。除了来自亲友的节日问候、商家促销信息,来信或电邮中也常常夹杂着慈善组织或机构请人慷慨解囊的表格。
和不少慈善组织一样,首都华盛顿“食物银行”每年节日季来临前都会给支持者们邮寄求捐贺卡,捐款额从15美元到100美元不等,较之不少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收入水平而言算不上大手笔。组织负责人在贺卡上写道,“您所捐出的每一美元,都会用于为有需要的邻里送上热气腾腾的节日料理。”
别小瞧“小手笔”汇集而成的能量。这家本地助贫组织自1980年起投入服务,平均每天收集和发送50吨食物。感恩节、圣诞节等合家吃“团圆饭”的节日更是“食物银行”这类组织最忙碌的时候。
第二,也有不少好心人“捐”出行动或脑力。
今年11月15日,感恩节前两周,一名黑面罩、黑斗篷、黑盔甲的“蝙蝠娃”在旧金山街头披挂上阵,解救“人质”、拆除“爆炸物”、打击“劫匪”。这是美国西海岸湾区慈善组织“许愿”基金会发起的一场爱心行动,携手旧金山市民为“蝙蝠娃”圆梦。
“蝙蝠娃”今年5岁,本名迈尔斯·斯科特,出生18个月后即被确诊罹患白血病,前不久才离开病床,视“蝙蝠侠”为偶像。“蝙蝠娃”惩恶途中,两万市民为他欢呼、鼓掌。美国媒体纷纷报道此事。旧金山市市长李孟贤特意向他致送旧金山“钥匙”。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短视频为他加油。
故事并未就此结束。12月7日,“蝙蝠娃”重装上阵,为慈善组织筹款,以帮助更多孩子完成心愿。此外,斯科特一家也已另建慈善基金,所筹款项用于“许愿”基金会等三家曾给“蝙蝠娃”治疗和圆梦提供过帮助的慈善组织和医疗中心,以此回报社会。
不少普通人未必有着“蝙蝠娃”的身手,但一样为了扬善而身体力行。圣诞节前夕,一些公司或个人会自发参加“秘密圣诞老人”一类活动,帮穷困家庭的孩子圆梦。
记者在芝加哥一家证券公司任职的好友今年就和同事们一起加入这场秘密行动。通过慈善组织牵线搭桥,她收到了小男孩写给“圣诞老人”的信,并按照信上列明的心愿为他挑选了“蜘蛛侠”玩具和飞机模型。和其他“冒牌圣诞老人”一样,她也欣喜地收到了捐助对象所制作的“答谢礼物”——手工制作的圣诞树贺卡。
当然,节日季只是观察美国社会慈善运作的窗口之一。不同人对慈善、慈善组织、慈善事业有着不同的观察和思考。一个人善心多寡,也非任何简单标准可以衡量。
不过,在美国社会慈善文化形成的原因中,有两点常被人提起,也值得思考。第一,在美国这样一个全球最大移民社会中,出于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不少人相信自己是社会资源和他人帮助的获益者,也有责任回报社会。第二,捐赠善款可减税,也在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动因,犹如行善的催化剂。
投资有风险,以上信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