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大概是一个有些尴尬的存在。虽然有着全美第12名的好名次,但是在国内却鲜有人知。介绍时,一定要记得强调“美国”两字,才能避免和位处西安的中国西北大学混淆。即使是在美国,有些人也戏称它为“常青藤学生的备胎”。即便如此,我对西北大学的满腔热血,从决定提前申请它的时候就没消减过。
身为一个一心想研读传媒学的人,麦迪尔新闻学院响当当的招牌确实是对我最大的吸引。但除此之外,密歇根湖畔美丽的风景,和大都市芝加哥相邻的地理位置,以及仅仅百分之七的中国留学生比例,都是西北大学独特的闪光点。
到了西北大学,你便会被一片深紫色洗了脑。小到T恤、水杯、徽章,大到学校的网站,校园的花丛,都是一片紫色,甚至连图书馆大楼都在夜晚散发出紫色的柔光。而在我工作的地方——学生办事处的宣传部,将紫色设置成所有宣传产品的底色已成了一种习惯。在西北大学,我们就独爱这一抹紫,其他颜色统统不能与之媲美。我们将对西北紫的热爱称之为 “Purple Pride(紫色骄傲)”,不管走到哪里,看到那一抹高贵冷艳的紫,便会想起母校。
西北大学的学生大多崇尚自由主义,这也造就了校园里开放的学术和政治气氛。先不提学校里大大小小的那两三百个社团和五花八门的活动。在这里,你的想法和身份是得到尊重的,反而种族或性别歧视会受到强烈的抨击。我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大多数的西北大学学生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教育则让视野开阔,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提高,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也就变得容易了。当然,这也意味着,你虽然身为外国人,却不会被丝毫“放水”。不论是社团干部还是工作岗位,一切得拿能力说话。
在西北大学,另一个现象就是“学霸”太多。不论是教室第一排慷慨激昂的白人小哥,图书馆闭馆时才整理书包的印度美女,还是身边一个个完美克服语言障碍的中国学霸,这时,你一定要放下你在高中时依附着考试排行榜的那点小骄傲。当所有人都是学霸的时候,只学习的人就没有了丝毫亮点。在社团活动中,我认识了每天管理着整个媒体网站,却在三年中都保持了接近完美的GPA的主编。还有身为全职学生,却又同时做着校内工作和校外实习的学姐。也有前一晚在兄弟会里尽情狂欢,第二天却完美拿下微积分考试的亚裔少年。在这里,学霸的规格提高了,比的是,谁能在挤出的时间中,学得最快最好。而在西北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大多也都是深藏不露的世外高人。SAT成绩在2300分以上的学生大有人在,不仅如此,各类实习也是囊括怀中。虽同处一个校园,但有人忙创业,有人忙炒股,大家似乎都有着自己的“小世界”,走路时脚底都带点风,大有争分夺秒的意思。
不仅如此,西北大学是 “quarter system” (学期制)的学校。也就是说,在西北大学,每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学期,而每个学期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短短的学期意味着课堂的进度很快,常常刚开学没两个星期就开始期中考试。这样快节奏的教学虽然常常让学生叫苦不迭,但毋庸置疑,这样的制度确实能让我们接受更多的知识,体验不同的课堂。
也是因为这样繁忙的生活节奏,学生的作息大多都十分古怪。原来只听说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人声鼎沸,却不想后半夜的西北大学也如此热闹。多少次看到过了午夜,才忙完了社团工作和其他事情进入学习室的同学。期末时在图书馆过夜的学生更是见怪不怪。而西北大学的深夜食堂,更是在凌晨一点才迎来了“晚高峰”,因为这是学生们学习到一半中场休息时的能量补给站。看似平静的深夜里,大家却都还在挑灯夜战,奋笔疾书。
若说西北大学有什么不能忍受的,那大概就是芝加哥冬天刺骨的冷风。这风和北京的风有些不同,虽不是干燥得像刀子般割在脸上,但特别在一个“猛”字上。五六级的大风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要更猛烈些。当风吹得狂野时,逆风而行就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怎么冲都会被推回来。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不敢在湖边行走,生怕直接被大风推到湖里去。
然而,多数时候,西北大学是宁静秀美的。密歇根湖如海般辽阔,望不到尽头。而精心雕刻的楼角,教堂里闪着异彩的琉璃玻璃,透过树影,洒在青青草地上的阳光,都令人心驰神往。而在这美景之中,最有西北大学特点的,却是各式各样的“石头”。
说西北大学不如其他名校,大概是因为它的低调。它培育了许多在政界,商界,甚至娱乐圈都响当当的人物,并且常常高居毕业生就业率榜单前几名。虽然没有常青藤的名号,没有漂洋过海的名气,但西北大学的学生都为能在这个斑斓的校园里学习、成长而感到自豪。在西北大学人的心中,那抹高贵的紫色,永远是心中最绚烂的色彩。(注:此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投资有风险,以上信息供参考。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