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當地媒體報道,如果你常到新加坡的“牛車水”的話,一定會發覺,這個被視爲本地早期華人移民生活起點、萦繞著濃郁華族曆史文化氣息的街道,有了很大改變,外來的人流動力重塑了它的生活風景,本地年輕人也把自己的生活形態帶入這傳統社區。上一代的記憶正在被新一代重新改造。
許多40歲以上的本地華人感歎:“牛車水已經不是從前的牛車水了。”
牛車水被視爲本地早期華人移民的生活起點,經曆了一個多世紀的歲月洗禮,從滿足南來苦力、商人起居飲食,消閑娛樂的生活中心,經過累積與沈澱,已經成爲本地華人的“精神故鄉”。
近10年,新加坡旅遊局積極推動本地旅遊業,致力打造牛車水旅遊勝地形象。這使牛車水的市民景觀披上濃郁的旅遊色彩,令一些擁有老牛車水記憶的國人感歎“精神故鄉”已被新興的商業活動淹沒了。
與此同時,近幾年外來的人流動力每一天都在影響牛車水最新的生活風景。這些,並不在政府1998年宣布的“牛車水發展藍圖”硬件建設計劃中。
在牛車水生活超過半個世紀的老街坊會告訴你,近年來牛車水商店變化最大的可能是:“本地人越來越少,外地人越來越多。”
所謂的外地人,有很多是新移民,當然也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在短短幾年裏,牛車水出現了許多中國北方道地餐館。大街小巷,還有珍珠坊,無需刻意去尋找,也聽得到非新加坡口音的“普通話”,以及超出本地華人熟悉的方言語彙範疇的中國地方方言。
牛車水曾經是廣東話通行無阻,如今光用聽,都聽得出市容的轉變。 外來人,可不只是來自中國的新移民而已。
牛車水展現的正是新加坡多元種族、多元文化並存的移民社會特色。從前是中國南方地區福建、潮州、廣東奠定牛車水的多元性。當然,排排站矗立在橋南路的詹美回教堂(Jamae Chulia Mosque)和馬裏安曼廟(Sri Mariamman),進一步拉寬了多元文化的定義。
現在是現代都會、東西南北跨國界的品位融合塑造著牛車水的現代氣息。
正當一些國人認爲在牛車水已安撫不了他們的鄉愁,2001年起營業的美食街不能和1983年前的露天小販熟食攤相提並論,但由官方與商家合力推動的傳統節慶氣氛,美食與特色店彙集的休閑享受,繼續穩固了牛車水作爲體驗華族傳統、休閑消費的文化與旅遊地位。 上一代的記憶將會一直被新一代再創造。
牛車水的轉變是社會有機發展
其他國家的唐人街所處的社會與本地不同,新加坡以華人占多數,這促成了牛車水和其他國家唐人街的不同,它更具包容外來文化的空間。
由于華人是本地社會的多數,因此相對來說,牛車水不像其他國家唐人街那樣“神聖不可侵犯”,非華族文化事物不得門而入。在牛車水出現非華人的事物並不會令人感覺特別突兀。
針對牛車水近年的改變,對于一些新加坡人來說,可能比較在意的是消失的事物,但社區發展的過程中同時引進了新的事物,增添新的吸引力。新添的事物即使不是源自東南亞華人,但對其他新加坡人和遊客來說,具有吸引力。這正是生活在國際化城市的好處,不斷有新事物出現。
據旅遊局2007年的年度報告,牛車水是僅次于烏節路最多遊客到訪的旅遊景點。就文化景點而言,它的受歡迎程度更勝小印度,是最受遊客歡迎的文化景點。這並不是近年新趨勢,早在10年前牛車水已經具備這樣的受歡迎程度。
牛車水的魅力來自它的多樣風貌。它是牛車水居民的生活場景,是新加坡人的美食天堂,是時尚精品酒店(boutique hotel)的熱選地段,也是年輕新加坡人及外國遊客遊一趟坐落在寶塔街的原貌館、認識南洋華人曆史的現代華族文化博物館。
只要你用心尋找,活著的曆史與文化仍留駐在這、兩個世紀前殖民地政府規劃出來的華族生活圈——天福宮仍保留著傳統宗教儀式;擁有超過半個世紀曆史的大同餅家仍在店屋每日烘烤傳統糕餅;逐漸在新加坡消逝的方言仍是街坊每日噓寒問暖的生活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