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月餅銷售旺季,香港各大餅店自端午後一周就已經掀起了月餅大戰,雙黃蓮蓉、南棗核桃、奶黃、冰皮,種類繁多的月餅讓人挑得眼花缭亂。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比不上香港人記憶裏的那塊豬籠餅。它是所有香港人都吃過的月餅,也是大多數香港人吃到的第一塊月餅。味道簡單,但回味悠遠。
豬籠餅,顧名思義就是把形似小豬的餅裝在小竹籠裏,它是廣東人在中秋節時送給長者或小朋友的傳統食品,現在除香港以外,在其他地區都已十分少見。豬籠餅由面粉制作,混合砂糖調味,除此之外沒有任何餡料。月餅外觀很細致,有棱角分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尾巴,惟妙惟肖。在廣東人眼裏,豬籠餅肥肥圓圓的身形,憨態可掬的表情,寓意家中養著大肥豬,好意頭深得人心。豬籠餅最特別之處,是它並非用盒子盛載,而是用一個塑料籠或小竹籠裝著。籠子五顔六色,有的還綁上彩帶用膠花點綴,是小朋友的最愛,能吃又能玩。
在月餅還是奢侈品的時代,買月餅過中秋,並不是每個香港家庭都負擔得起。餅店工人在做月餅時,爲了測試磚爐的溫度和餅皮的松軟程度,會將做月餅剩下的月餅皮,搓成小份面團,放到磚爐測試溫度,這就是豬籠餅的原型。後來,爲了求個好彩頭,這些不包餡的面團便被做成了多子多福的豬仔造型,放到竹編小籠子裏,用作“供月餅會”的贈品福利。余下的則以廉價買給經濟拮據的家庭,使人人中秋有餅食,這便是豬籠餅的來曆了。
現在,月餅已經不再是高攀不起的食品了,但走進香港的傳統餅店,依然還能看到豬籠餅的身影。以前買不起月餅時,豬籠餅吃的是一份無奈的快樂,如今再拿起它,更多的一份對過去純真歲月的回憶和情懷。(文字來源:大公網)
上一條:新加坡成外籍人士的最愛
下一條:菲律賓“電影之王”養女有望當總統